民進黨謝長廷下個月要以維新基金會的名義,到香港特區去辦兩岸議題研討會,此事的接洽過程,頗有一番彎曲,起初交手,謝長廷想要一塊,最終的成交,中國則給了五毛。
六月的研討會,是謝長廷去年十月前往北京「開展」的第二步。原先,謝長廷的代表性幕僚向中方提出兩個構想,一是由謝的「維新」與國台辦轄下直屬的海峽兩岸研究中心合辦。「海研中心」的意義在於這是一個官方機構,地位有別於各式各樣的台研所。二是研討會的地點,謝方面希望在三地之外的第四地,以跳脫台北、北京、香港的格局。
前述主觀願望,在中國內部研究時,被認為「姿態太高」,未能接受,香港,成為北京可以同意的折衷案;謝長廷接受了地點安排,但目前仍希望在合辦的對口單位上努力,並繼續以海研中心為第一選項。
這次卸下海協會會長職務的陳雲林接受連戰之邀訪台,由於他自二○○八年獲聘為海研中心名譽主任,謝長廷方面就有人特地主動前往與陳雲林見面,以為致意。但消息顯示,對岸點頭的機率並不大,七折八扣後,應仍以社科院台研所拍板的機率較大。
新近香港媒體有署名文章指稱,中國為了加速推動政治談判的力度,準備在民進黨方面尋找「新連戰式政治人物」;所謂「新連戰」,當然就是另立黨中央。在國民黨,以連制馬,在民進黨,誰又是新連?
按照中國「從堡壘內部拉出來,再打進去」的統戰手法,恐怕他們要找的是「連戰們」,所以最有可能是一群人,未必是一個人。何以見得?看看過去五年國民黨人的德性,即知對岸的操作模式,這個前例,很可以做為觀察民進黨後續發展的對照參考。
原載:2013/05/09《自由時報》
作者為《自由時報》副總編輯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謝長廷當阿公了嗎?
◎ 紀昭秀
報載,謝長廷繼去年北京行後,六月將以基金會名義舉辦兩岸研討會,並提出在「第四地」與國台辦轄下「官方」機構合辦計畫,但中國僅同意在港舉辦,以非官方合辦機率較高,明顯壓低謝的姿態。
民進黨大選敗選後,深知不能孤立於兩岸關係之外,因此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,做為處理兩岸關係及穩定和平局勢的合議機制,目的無非想取得黨內「共識」,避免多頭馬車或各自為政之弊。
沒想到,蘇貞昌主席第一時間即邀請對兩岸關係滿懷理想和抱負的謝長廷,但謝竟找似是而非理由一再推託,直至第一次會議召開前,才在各界催請下允諾參加。
相較於對黨內機制的消極,謝以基金會運作兩岸研討會的積極,卻令人刮目相看,格外地「有感」。形式上觀之,謝似想將自己定位為綠營的和平使者,追隨「連爺爺」腳步;然殊不知,連爺爺早已被中國收服,毫無退路,「謝爺爺」若不循體制、「一意孤行」,恐難免步上連爺爺的後塵。其次,謝的獨斷獨行,如事前或事後未得到黨的認可,甚至與黨的政策相左,黨難道無可奈何?
(作者為家庭主婦)
——原載《自由時報》2013年5月10日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智多星?民進黨救星?
◎ 沈建德
民進黨「中國事務委員會」名單內沒有謝長廷時,中國社科院表示,謝把「兩岸」當作一種機會,和其他「一邊一國」、台灣「主權獨立」的人不同,把「兩岸」當炸彈,故,沒有謝長廷的委員會是「台獨委員會」。
當謝同意加入時,人民日報報導,謝的缺席,表明他與中國交往遭到黨內無情否定,反映出民進黨無法政策轉型;謝的入會,表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全都納入,所以九日的第一次會議「有看頭」。難怪昨天中國方面,包括央視和東南衛視等媒體,都派員採訪。
果然,謝長廷在開會時,繼以前他的「一國兩市」、「憲法一中」,大肆抨擊民進黨對「憲法」有很多承諾,可是都沒有做到。他說,民進黨從黨外時代、建黨到執政的每一階段,都承諾要遵守憲法、推行憲政,後來都黃牛。
可是,對照二○○五年二月十四日謝長廷接受訪問時自己承認︰「中華民國這個名字在國際上牽涉商標問題,國際已經判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代表,有其困難。」由此看來,若照謝長廷之意「遵守中華民國憲法」,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會更快一點嗎?
(作者為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)
——原載《自由時報》2013年5月10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