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首頁
回首頁
 


非國與國? 馬已奉行反分裂法

記者彭顯鈞/特稿

「兩岸不是國與國」,馬英九早在二○○八年上任沒多久,就公開向中國「政治喊話」。多年來,馬在兩岸立場的退讓與作為,巧妙地臣服、遵循中國的「反分裂國家法」,非常可議。

馬主政以來的兩岸互動,有一種「潛在的模式」。當兩岸協商出現瓶頸,馬會先對兩岸關係進行「政治喊話」,再透過國共平台進行高層互動,接著由兩岸兩會協商並簽署協議。

從兩岸直航、陸客來台、ECFA早收清單、陸客自由行、兩岸投保協議、兩岸服務貿易等,都是如此。中國的「讓利」與「讓步」,都以馬英九的「政治臣服」為前提條件。

翻開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,在統一前提下,明列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,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」。胡錦濤○八年也宣示,「同屬一個中國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「政治基礎」。

去年三月的國共高層互動後,中國大肆宣傳兩岸就「同屬一中」達成關鍵共識,強調「兩岸出現重要歷史轉折」。馬英九不只默認至今,日前還加碼「政治喊話」,引憲法中的「統一前提」,宣示「不推動兩個中國」,等於把中國的「一中框架」乖乖吞下去。

現在,國共高層互動之際,馬高喊「兩岸不是國與國」,再次呼應中國的「同屬一中」。而國共兩黨的互動,先於兩岸官方管道,剛好又符合反分裂國家法中「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」的兩岸關係定位。

從馬英九的「政治喊話」內涵,以及國共高層互動所構成的模式,馬政權不只默默接受中國的「一中框架」,更巧妙遵循中國反分裂國家法的用語和規範,讓台灣悄悄走入中國設定的「統一軌道」。

馬英九主導的「吳習會」今將登場,既有「模式」再度重演。馬英九把兩岸關係慢慢推進到「反分裂國家法」的架構下,宣稱「一中各表」卻不敢強調「中華民國」的態度,難道還不明顯?

馬英九的兩岸主張與立場,有太多自相矛盾的荒謬之處,若非奉行「化獨漸統」的價值,絕對不會如此自欺欺人。

自由時報2013-06-13

 

陳少廷:李登輝「兩國論」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的主張  -台灣e新聞

台灣e新聞